某位留学生的悉尼印象
一个离我家约300米的咖啡店,兼卖食品
据说咖啡这玩意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俄比亚,这个地方出过皇帝叫海尔塞拉西,早年在中国是相当有名了。从十六世纪起咖啡开始向外传播,到十九世纪才传到澳大利亚,而澳大利亚咖啡真正兴旺发达是1950年以后。随着欧洲人大量涌入,带来了意式咖啡,大大提高了当地咖啡品质。此后,咖啡成了澳大利亚人第一饮品。据统计,现在每个澳大利亚人年消耗咖啡2点4公斤
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都市的悉尼,人们对咖啡痴迷程度,如同中国痴迷饮酒而"无酒不欢"一样,悉尼人是无咖啡不欢。悉尼街头的咖啡店犹如郑州的凉皮店,遍布悉尼大街小巷。当然高档咖啡厅也有,与咱普罗大众无关,咱也不用去关心它。而这街头小店却深受欢迎。在我家附近500米内就有两家咖啡,一个档次高一些,一个档次低一些。而这是咖啡不仅仅卖咖啡,也兼有小吃店的功能,早中晚餐都可以在这解决,连吃带喝且价格不贵,我虽看不懂品种品名。但后边标的价格是阿拉伯数字,还是能看懂,二十来个品种,最便宜三块二,最贵十二块七,连吃带喝都有。如果在咖啡店吃汉堡,一个汉堡加一杯咖啡,六块七澳元,一顿饭解决了。一年收入八九万澳元,合人民币五十万元,花六七块澳元能喝杯咖啡,还能吃顿中午饭,约合人民币40元!
然而,这种国外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品到了中国,则变成高档消费品.在郑州,咖啡消费似乎是身份的象征,去那里消费的人,非富即贵,那是有钱人去的地方,并非普罗大众能消费得起,一小杯一口就能喝个底朝天的咖啡,还很苦,却要花上好几十块,如果再上点瓜子花生开心果,一个人没个百儿八十块下不来,再想要个牛排红酒什儿,一个人三百五百进去了。以郑州的工资水平,一个星期算白干了。在郑州,我也隔三差五进一回,但都是别人请客,自己掏钱一次没进过,虽然我收入并不低。
澳大利亚本身产咖啡,质量又好,这个周末,一定和二三个好友一起去附近咖啡店消磨一段时光。
我眼中的悠闲体验
悉尼露天咖啡馆 回到古老的年代
如果悉尼有什么地方让我喜欢,那就是露天咖啡店了。有时就想在一张椅子上坐一下,只要一杯茶或咖啡,坐着,看过往的人群,听各种国家的语言,或者读一本好书,翻一下报纸,写一封家信。
悉尼,无论是高级的饭店还是普通的小铺,只要店面门口有一块地方,只要法规允许,那么店主人一定撑上几把阳伞,摆上几张桌子的。因为毫无疑问,只要不是狂风暴雨,坐在外面的人一定比坐在房间里的人多得多。这两年,中国城也入乡随俗,那条繁华的叫苏萨路的饭店街,到了晚上桌子都摆到露天里了,结果效果绝妙,中国城的夜晚,那是一番别样的热闹景象。
露天咖啡馆会像一件衣柜里得宠的衣服,让我怀念那种可以随意地独自坐着看天看海的日子。
露天,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而我以为这种随意是非常有意思的。你有时会遇到一个过路的熟人,聊起天来,那人或许也正无事,于是也就拉把椅子坐下了;或许你会突然想看着天空发呆,于是你就可以把腿放到对面的椅子上看天;有时你会被路人的一句飘过来的话所触动,但并不想回头,只是希望那触动的思绪一直飘下去,并且默默地感谢那位说话的人;或许有一只鸽子跳到你的桌子上来,眼睁睁地盯着你,让你觉得因为没有东西给它吃而不好意思,有时你真的就因为那些鸽子和鸟叫来一点儿吃的东西。
悉尼,大概是因为气候和习俗的缘故,在阳光明媚的天空下,坐在饭店里面,是非常古怪的,好像是盛夏穿着棉大衣一样。
在北京,大概也是因为气候和习俗,干净一些的露天饭店很少,这是可惜的,而且还有包房,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很难,你能找到那种随意的地方,可以独自坐着只喝一杯什么的。有的大饭店是拥有那种露天座位的,但价格吓人,而且也太豪华,让坐下的人觉得是饭店里的一种摆设,很不随意。太豪华了也就变了味道,像是太昂贵的玉米粥一样了,自己也就觉得走了味儿,原来的享受就变得又模糊又遥远了。
是那么简单的意识,把一个人和故乡分开和聚合,我们离家和回家,或许前者是因为追求一种陌生的感觉,后者又是因为怀念一种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