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直播地址:http://www.nobelprize.org/)宣布,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Satoshi Ōmura 和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自中国中医学院的屠呦呦与来自美日的学者三人共同获得了本届医学奖。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嵩素。
屠呦呦今年85岁,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她本次获得诺贝尔奖或早有前兆,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而她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根据科学时报的一篇采访报道,对青蒿素的由来有比较全面的介绍,故摘录如下: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项目”。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青蒿是一种作为青蒿素来源的中药植物,用于生产最有效的抗疟药物。”2007年3月12日,世卫组织在发表专著《青蒿种植与采集指南》的新闻稿中如是说。
补充一点与诺奖相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今年共有327名医学或生理学领域的科学家被提名,其中57人是第一次被提名。
根据诺贝尔官网信息,除文学奖之外的其它奖项揭晓日期已经确定(瑞典当地时间):
1.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2015年10月5日周一上午11:30(北京时间10月5日17:30)
2.物理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2015年10月6日周二上午11:45(北京时间10月6日17:45)
3.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2015年10月7日周三上午11:45(北京时间10月7日17:45)
4.和平奖(The Nobel Peace Prize):2015年10月9日周五上午11:00(北京时间10月9日17:00)
5.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2015年10月12日下午1:00(北京时间10月12日19:00)
6.文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未定
目前英国立博开出的盘口,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赔率为1赔6,获奖可能性仅次于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综合海外科技媒体信息,最值得注意的科学家有:
来自化学领域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Doudna,他们发明了一种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方法用于确定遗传疾病的治疗;
来自物理学领域的Deborah S。Jin在超低温条件下实现费米凝聚,未来将可能被应用于精密测量、量子计算及超导领域;
来自经济学领域的Sir Richard R。Blundell,他推动了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及消费需求的影响,特别是不利经济条件对家庭的影响的研究。
今年的获奖名单中再次有1位华裔科学家上榜——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教授。他因近年来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获得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王中林国非常重视与国内学者的交流合作。从1992年便开始和中科院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保持合作,为此还获得了2013年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从2012年起奖金由1000万瑞典克朗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今年的奖金数额尚未公布,但提高的可能性不大。按最新汇率,800万瑞典克朗折合608万元人民币。